在过去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还不够成熟时,资质标准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能力和实力,存在造假申报资质的现象,大批名不副实的企业充斥建筑市场,破坏了竞争环境,使得资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资质申请过程极大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为了包装申报材料,部分企业选择与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会计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网上挂证“聘用”技术人员及为其缴纳社保等,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考核指标的繁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施工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能力成为考察企业承接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资金保障能力的考察,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制表”企业,都耗费了大量精力,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审查的项目,部分企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汇总,其结果的真实性也难以保障,对审查人员也是一种考验。
专业类别设置过多,制约了企业经营。关于先有业务还是先有资质的问题,困扰着大批建筑企业。
申报资质需要有业绩,但承接业务又需要出示相关资质,由此出现业主有意拆解工程,致使总包方与分包难以协调的现象。
资质改革发展历程
年份 |
资质改革相关政策 |
2014 |
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
11月6日起,停止受理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等4个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首次申请、增项申请和升级申请,专业承包资质由60个压缩至36个。 |
2015 |
10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化特级资质标准要求,放开承包合同金额限制 |
2016 |
10月14日,住建部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取消(除各类别最低等级外)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 |
2017 |
1月21日,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二级及以下资质认定
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优化资质资格管理
4月13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的相关申请,园林资质正式取消
9月29日,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认定
10月18日,取消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
11月7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
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正案草案》,正式取消工程建设招标代理资质,12月28日开始实施 |
2018 |
10月,住建部下发《关于简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材料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资质申报不再提供人员社保、注册证书,资质许可机关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数据自行核查比对。
11月,住建部发布《取消建筑业企业最低等级资质标准中关于持有岗位证书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标考核的通知》,11月5日起,取消建筑业企业最低等级资质标准中关于持有岗位证书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标考核。
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修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的决定,资质申报告别纸质文件,仅提供资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业绩等电子材料。 |
2019 |
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大力清理简并种类过多、划分过细的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大幅减压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力争2020年底前将工程建设、测绘等领域企业资质类别、等级减压三分之一以上,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一律取消,对保留的事项要精简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 |
资质改革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中小民营企业占到我国建筑行业80%以上,但大多长期徘徊在低端建筑市场。市场上一度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在招投标总承包工程时,仅凭资质就可以刷掉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在开始前就可以猜到结果。中小企业只有在没有获得项目资质的情况下被迫退出建筑市场;此外,资质对中小建筑企业形成了一个怪圈:
没有业绩,就没有资质;没有资质,就没有项目,更谈不上业绩,中小建筑企业被压制到难以翻身。
建筑企业维护资质成本将降低。过去由于资质申报对于人员考核指标要求,出现了大量建造师注册在一个单位、但实际工作在另外一个单位的情况;或者建造师的多本证书注册在不同单位的情况。正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存在着一群专门为考证而考证的人员,有时一本热门证书一年的挂证费用甚至可以高达20万元。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建筑企业的挂靠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住建部门多年来也三令五申坚决取缔建筑挂靠,但资质挂靠的现象近年来仍是屡禁不止,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资质申报的门槛较高,造成很多不具备建筑行业资质的中小企业为规避市场准入问题,借用他人资质进行施工。随着资质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维护资质成本下降,资质提升门槛进一步降低,激发市场活力。
资质改革可以说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对于已经具有高资质,享受资质红利,获得资质挂靠收益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利空,没有了挂靠费收入;而对那些没有资质、需要挂靠才能开展业务的公司来说是重大利好,可以省下大笔挂靠费。
四库一平台的作用将显现。随着住建部“四库一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业绩核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四库一平台”的效力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工程项目库和人员库的联网,企业工程项目信息透明公开,可以实时查询到,监管部门可以精准核查到企业是否达到资质标准的要求,并实时了解项目投标时承诺的现场管理人员、注册人员是否在现场,倒逼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资质改革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小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向做专做精的方向迈进。单独总承包工程难度可能有所增加,可以通过改制重组向高等级资质靠近,但要想一步进入工程总承包,还需一定的努力,可以从组织架构上做好施工分包的准备。随着社会进步和建筑业改革不断深入,承包方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因此中小总承包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发展方向,做专做精,才是企业发展之道。
有一定条件积累的企业可以尽快完善工程总承包资质。相当一部分企业虽有设计院,但主要依靠全资收购甲级设计院和靠“挖人”自己成立设计院等,对于独立承接工程总承包项目是没有底气的。因此,需要尽快培养设计能力,充实设计人员,在实践中沉淀和成长。此外,可以拓宽走出去途径,以联合体形式组建大集团参与国际竞争,顺应“一带一路”的发展,同时给近乎被大型建筑央企垄断的建设市场也带来改革的新风。
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建筑业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做法,也是参与工程总承包的“捷径”,让更多有实力的地方民营建企规范地与大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工程总承包施工中。
此外,在未来资质淡化的趋势下,
施工单位的信用、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担保要求、项目负责人等条件或将成为新的评判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这些方面提升能力,加强建设。
弱化企业资质,甚至取消资质认定,这是市场化取向,是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人心所向:为企业减轻负担,释放改革红利。取消资质后证书挂靠市场也将难以维系。弱化或取消企业资质后,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企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那些通过出借资质生存的建筑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而那些低资质或无资质却施工能力、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